光開關應用于光分路器封裝
目前國內有很多廠家采取生產上只測試兩端和中間通道的方式提高效率,這樣就會出現(xiàn)中間通道無法在生產過程中判斷合格與否的問題。存在比較多的不確定因素,如光纖陣列的質量問題、環(huán)境問題和端面對齊問題等。 而采用光開關后,由于全部通道在封裝過程中都檢驗,這樣就排除了很多不確定因素,從而降低了次品率,還大大提高了效率。 輸出端的構造 相對于輸入端來說,輸出端用于檢驗通道的時間更長,不確定因素也更多,很多時候,通過4通道檢驗的器件表面上可能是合格的,但是很可能會出現(xiàn)一個或幾個通道不合格或者均勻性不合格等情況。如果在調節(jié)架上檢驗全部通道,又會消耗大量的時間。而如果在測試工位上完成檢驗,無法保證無風險并且增加了一個操作過程。 通過光開關的調節(jié)和帶纖熔接機的使用可以降低風險和提高效率,本文主要是針對8個輸出以上的光分路器。 為了在效率和搭建成本之間折中,可以采用4個1x8光開關,放置在19英寸機架中(33端口,輸入端口閑置)。 有兩種實現(xiàn)方式,第一種是專機專用,比如某個操作臺(生產線)專門生產1x8光分路器,就專門搭建供1x8使用的光開關。這種方式的優(yōu)點是后端各個光纖連接點固定后,不再活動,避免了操作原因產生的插入損耗誤差。缺點是在生產數(shù)量不定的情況下,操作臺容易產生閑置浪費。第二種是通用方式,每個操作臺采用通用的搭建方式。但是為了避免光源跳變和操作誤差,每天第一次開工或者生產其他型號的光分路器時都需要重新檢測光功率預置值。通用方式結構原理圖如圖2。 圖2:輸出端連接結構原理圖。 a、b、c、d為光開關的編號,1、2、3、4為光開關端口的編號。未標注的通道為不變通道(FC或SC適配器)、其中、a1、b8、c1、d8也為不變通道。 第一根8芯帶狀尾纖的1、2、3、6、7號連接頭按順序依次插入光開關a的相應適配器;第二根8芯帶狀尾纖的2-8號連接頭依次插入光開關b的相應適配器;第三根8芯帶狀尾纖的1-7號依次插入光開關c的相應適配器;第四根8芯帶狀尾纖的2-8號依次插入光開關d的相應適配器。 輸入端的構造 目前,國內外標準要求光分路器能通過3種波長的光(1310nm、1490nm、1550nm)。這3個波長也是PON系統(tǒng)在三網(wǎng)合一中需要使用的波長。為了提高封裝效率,多數(shù)廠家采用紅/白光粗調和1310nm/1550nm光源微調的工藝步驟,這種生產方式需要兩次以上光纖熔接。 對此,可以采用光開關切換各種光源的方式來達到減少時間的目的,原理結構如圖1。 圖1:輸入端結構原理圖。 光功率計對于1個光源歸0,然后記錄下其他兩個光源的預置值(或者調整其他兩個光源的輸出功率),這樣就達到了 只需要1次熔接就能完成輸入端各種操作的目的。通過切換光開關,可以比較迅速地檢驗器件在各個光波上的插入損耗,避免了部分波長相關損耗不合格產品的出現(xiàn)。 連接方式說明: 1、1x8光分路器 第一根8芯帶狀尾纖的4號連接頭插入b1適配器,5號連接頭插入c8適配器,8號連接頭插入d1適配器。帶狀尾纖與光纖陣列的帶狀尾纖熔接。 2、1x16光分路器 第一根8芯帶狀尾纖4號連接頭插入a4適配器,5號連接頭插入a5適配器,8號連接頭插入c8適配器。 第二根8芯帶狀尾纖1號連接頭插入d1適配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