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全息技術或徹底改變3D芯片制造該方法利用激光和全息圖檢測小至0.017納米的錯位 美國麻省大學阿默斯特分校的研究人員開發(fā)了一種新型3D半導體芯片對準方法:通過激光照射芯片上的同心超表面透鏡(metalens)圖案生成全息圖。這項發(fā)表于《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的研究成果,有望大幅降低2D芯片制造成本、推動3D光子與電子芯片發(fā)展,并為經(jīng)濟型緊湊傳感器技術開辟道路。 模擬和測量不同大小的橫向錯位,從150nm到1微米(或 1,000 nm)。 半導體芯片通過內部精密排列的元件實現(xiàn)電子設備的信息處理、存儲與傳輸功能。然而,傳統(tǒng)2D芯片設計已逼近技術極限,3D集成被視為最具前景的發(fā)展方向。3D芯片需將多層2D芯片堆疊,各層間需在三維空間(x、y、z軸)實現(xiàn)數(shù)十納米級精度的嚴格對準。 傳統(tǒng)對準技術的局限 論文通訊作者、UMass Amherst電子與計算機工程副教授Amir Arbabi解釋道:“傳統(tǒng)對準方法通過顯微鏡觀察兩層的標記(如邊角或十字線)并嘗試重疊”。 圖中a.半導體層使用同心超透鏡作為對準標記進行堆疊。圖中b.光線穿過這些標記以投影全息影像。鏡片的對齊或錯位決定了全息影像的外觀。 但顯微對準法難以適配3D芯片制造。論文第一作者、博士生Maryam Ghahremani指出:“顯微鏡無法同時聚焦于相距數(shù)百微米的兩層十字線,且重新調焦可能導致芯片位移。此外,傳統(tǒng)方法的分辨率受限于約200納米的衍射極限。” 兩層間隙中不同大小錯位的模擬和測量結果,從1微米(或 1,000 納米)到3μm。 納米級檢測的突破 Arbabi團隊的新方法無需移動部件即可檢測遠距離層間的超微錯位。研究團隊原計劃實現(xiàn)100納米精度,但實際成果遠超預期:側向錯位(x、y軸)檢測精度達0.017納米,層間距(z軸)誤差識別精度達0.134納米。Arbabi比喻道:“若兩個物體發(fā)生原子級位移,我們通過透射光即可檢測。”肉眼可識別數(shù)納米級誤差,計算機甚至能解析更小偏差。 計算機可以讀取肉眼無法檢測到的錯位,如這個 10 nm 橫向錯位所示。 為實現(xiàn)這一突破,研究團隊在芯片上刻蝕同心超表面透鏡作為對準標記。當激光同時穿透兩芯片標記時,會生成兩組干涉全息圖。Ghahremani解釋:“干涉圖像直接反映芯片對準狀態(tài)及錯位方向與程度。” Arbabi強調:“芯片對準是半導體設備制造商面臨的重大成本挑戰(zhàn),我們的方法為這一難題提供了解決方案。”低成本優(yōu)勢還將助力中小型初創(chuàng)企業(yè)的半導體創(chuàng)新。此外,該技術可拓展至位移傳感器領域,用于壓力、振動、溫度、加速度等物理量的測量。Arbabi補充道:“只需簡單激光器與攝像頭,即可將多種物理量轉化為位移信號進行檢測。” 這項突破性技術不僅為3D芯片制造提供高精度工具,更可能催生新一代微型化、低成本的傳感器生態(tài)系統(tǒng)。 相關鏈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4-53219-z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