僑報:別讓科學家自己籌錢!
中國“萬能科學家”錢偉長的逝去引起了中國科技界的震蕩與反思。然而,一位中國科研人員近日對媒體坦言,“一年中只有1/3時間用于做科研,因為其他時間要用于申請項目,以籌集經費發(fā)薪水”。他的“不務正業(yè)”與錢老形成鮮明對照:身為上海大學校長的錢老一生淡泊名利、醉心科學研究,30多年不領工資,不要住房。 人們不禁要問,錢老不愛錢的底氣何在?難道只靠精神過活? 眾所周知,新中國剛剛成立時,百廢待興,無論科研基礎還是物質條件都很匱乏。但當時卻有著寬松、自主的科研環(huán)境,科學家除了可從國家獲得穩(wěn)定的科研經費外,還不必應付各種評估。于是,原子彈爆炸,人造衛(wèi)星上天……科學家們踏踏實實的研究帶來了科研成果的豐收。 反觀當前,中國的科研人員不得不為爭取科研經費而追著錢跑。一方面,由于實際收入的相當一部分來自各種項目經費,不得不“一女多嫁跑項目”;另一方面,由于評估后的排名關系到日后的經費和待遇,又不得不多寫論文、多評獎。 由此,“向錢看”給科技界帶去一股急功近利之風。科研人員無法潛心研究,撰寫的論文自然成了垃圾,學術造假蔚然成風。如此情形,何談創(chuàng)新? |




